還記得Giddens在《氣候變遷政治學》裡提到:
「氣候變遷不只是一個環境保護的問題,而是涉及政治資源分配,以及制度該如何被建立來處理氣候變遷的問題」。今晚看了《全境擴散》(Contagion)這部片,對照起近日的美國牛瘦肉精事件,實在不能同意Giddens的觀點再多。
首先來談談全片當中反映出的觀點,相較起其他我所看過的有關疾病有關的影片中,本片既沒有毀滅倒數28天/28週等兩部帶有血腥恐怖色彩的場景,也沒有生化危機那樣地出現突變的怪物。在《全境擴散》當中所呈現的,是人類對於傳染病的想像,以及由這個想像進而產生的恐慌與後續行動。
當疾病進入科學研究專業並被技術逐步指認、控管,給予命名及相關資訊後,整件事情就進入了制度之中,在影片中多次被討論的問題不僅是何種疫苗有效,更藉由
在片中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果宣稱某一既存的疫苗有效,那麼疾管局為何不願增加提供疫苗的數量?若新開發的疫苗才是真正能夠遏止傳染病將對人體所帶來的死亡威脅,那麼誰可以優先獲得使用疫苗的權利?是不小心染病的眾議員?是那些非疫苗開發國家中社經地位更為弱勢的人民?還是勞心勞力開發出來的前線技術人員?
為了避免spoiler太多,劇情內容就全面省略。接下來談的是美國牛的問題。
美國牛事件發展至今,各式各樣的懶人包或是重點整理相信在網路上已經有很多blogger或新聞媒體撰寫過,我不再贅述。想談一談的是瘦肉精的科學問題與政治問題對於我們的政府而言,哪一個比較重要。以及所謂的研究是如何協助/影響決策。
從這篇「馬引專家說法 沒證據證明瘦肉精有害」的報導內容可以發現,瘦肉精在科學研究上「過去至今並未有科學證據指出添加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對人體有害」,以及「半衰期短,24小時可以排除80%以上」的「專業論述」。但是政府顯然秉持某種意圖,選擇性地忽略了有關美牛開放問題的癥結點。美牛問題並非科學問題,不論是科學文獻當中描述萊克多巴胺對人體有害無害、萊克多巴胺的半衰期的長短,這些都只是科學專業知識論述生產出來的「數據資料」,但「數據資料」如何被轉化成「若繼續禁止瘦肉精的肉品進口,長期會影響國家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受阻」的價值判斷,仍然有相當大的一段推論距離存在。
很明顯地,瘦肉精事件帶給人民的恐慌可以透過科學知識加以處理,以釐清對人體可能潛在的危害情形;但必須提醒自己的是,目前所謂的專業論述僅是指出「迄今沒有有害的案例」以及「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對人體有害」。但目前沒有科學證據,並不代表未來不會有。如果這是來自於統計上的有無顯著來加以推定,那麼不顯著的資料並不代表不會成為嚴重的疾病病灶。如果科學證據無法告訴我們瘦肉精是100%安全 (雖然這也不可能做到) ,那麼政治問題就被凸顯了:為什麼是台灣買帳?如果歐盟、中國大陸可以提高標準嚴格拒絕瘦肉精的進入,不論是基於何種層級的考量,從結果上可以得知的是美方選擇接受。
但是對於台灣而言,卻是台灣接受。
瘦肉精的科學與政治這篇社論說的好:
「勇敢的台灣人」早就接受了各種各樣的健康風險而且反彈不大,但為何獨獨對瘦肉精美牛特別「不爽」?一言以蔽之,自願承擔的風險,與強權威逼利誘下而被迫承擔的風險(哪怕只是一種疑慮而已),在「政治倫理」上絕非同一回事。歸根究柢,瘦肉精問題非關科學真理,而是政府如何因應強權壓力的一項政治試煉。
如果政治關係上的強凌弱眾暴寡是不可變的狀態,那麼從2009年的《台美牛肉議定書》簽訂,到現在的被施壓修改安全食品法規,只不過是逐步地要求台灣在經濟政治上皆處於弱勢的情況下簽下「美牛本票」,未來還會有甚麼樣的政經議題本票要簽,著實不敢叫人想像。但或許目前已經像下圖一樣了。
那麼,回頭來檢討研究與決策。過去探討研究與決策之間的關係時,研究單位多半能提供給決策者的是該知識領域論述生產出的資訊,但是對於這些資訊應如何被使用,以及該資訊是否在價值上支持、偏向某個價值的問題,有些文獻認為「不該是研究知識去涉及的問題」。然而「研究作為決策背書」的情形,卻也不該是知識研究社群中樂見的事情,即便研究本身即帶有研究者所秉持各式各樣的動機,但動機本身是否早已置入研究之中,乃至於呈現所謂的「科學證據」時,選擇性地忽略/存而不論那些「統計上沒有顯著的」、或是「少數個案」所可能潛藏的重要影響?
如果科學無法提供解答,不代表政府不該處理科學之外的政治問題,以及政治問題之外的,有關於「恐懼」的問題。恐懼政治經濟國際地位上的劣勢將使台灣這個國家成為各種議題上的「魚肉」、恐懼政府決策的價值選擇是只顧經濟發展不顧人民健康、恐懼強勢政治經濟國際地位的第一世界國家在挾帶更多便宜又大量的產品後,全面性地攻占第一級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進行21世紀的貿易殖民工作。
最後,不免回想起之前所閱讀《販賣恐懼》這本書,如果我們真的懼怕著甚麼,或許最好的方式是面對恐懼,釐清恐懼的來源,以及,雖然這並非一己之力就可達到,試圖用行動解決恐懼。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