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7/31

瞭解國際情勢=常識? 您老別開玩笑了!

0

之前跟老師們為了一個國際公民素養研究案開了幾次會,
上次的會議中提到了臺灣的特色之一是殖民性格濃厚且強烈。
我初聽不甚以為然,今日復見此一新聞,方覺是言之有理耶?
我看不見臺灣的學者能對來訪的客人,
介紹我們的歷史跟分享關於「我們」的常識,
反而看到了以他人之是為是,以他人之非為非的表現。

洪蘭教授在近日對於作為臺灣大學生「常識」水平的「憂心」這個事件
突顯出了她對於臺灣教育中課程內容與考試方法意涵的不瞭解,
以及忽視中外間教育訓練的差異。真要我講得過份一點,
是沒有好好看清自己,就一昧欣羨他者的最壞示範。

什麼叫作「常識」? 我在這邊引說文解字之義來廓清之,
僅作為我這篇文章對常識定義的參考:

《說文》:常,下帬也後引申爲經常、有規律。
襲常:沿襲常人之道,常人往往習以爲常。
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而知者,詞也。


因而常識二字,是經常可得、廣為流傳的知識。但常識雖言常者,
仍不脫其地域文化歷史脈絡性。所以要論定何者為常識,
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且常識的精神是在於將之廣為流傳,
使之為常人所通曉。若是不知道的,
反而更應該將這消息傳給眾人知道,如此常識才得以為「常識」。
流通的知識訊息也才更能突顯它的重要之處。

否則,僅是一再強調某時某地某處的事件不為人所知曉是不具常識,
足為人所憂心的,而沒有主動為常識推廣努力。
充其量也只是挾以豐厚的文化資本,還有社會聲望,
作出先進對後學的揶揄嘲諷而已。

此外,是常識所深具的歷史文化性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對於臺灣人而言所謂的常識,與對於第一世界,
或第三世界的人而言的常識,不會總是相同的。
正因為對一個環境跟歷史的熟稔與習慣,耳濡目染久了,
也才能夠成為人人知曉的常識。更重要的是,
常識的重要性不該因其發生的地點,參與事件者的身份,
而有重要與不重要之分。若一定要說國際間種族戰爭是十分重要,
值得為世界中所有的人關切的話,
那臺灣的學生也應該要問問那位校長:

「請問校長,您知道臺灣過去的歷史中,
不同省籍與種族間發生了怎麼樣的爭鬥,
這些爭鬥又為臺灣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我看不到因為知曉博斯普魯斯海峽跟亞美尼亞,
或是科索沃又或是兩伊戰爭的始末,
就可以等同於一個臺灣的學生所必備的、必知的「常識」;
相反的我看到的是我們沒有主動出擊詢問來訪的人士,
對於他們到訪的這個國家跟這塊土地上的歷史瞭解多少並與其分享。
何以史丹佛大學校長所侃侃而談的東西,
臺灣學生不會就值得憂心,而當他可能不瞭解臺灣時,
我們甚至也不以為是種缺乏常識的表現?

瞭解臺灣以外的地方所發生的事,
是一種出自於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所產生的行為,
沒有必要將它上綱到什麼常識不常識的問題。
又另一名ptt版友指出洪蘭教授連中國的萬里長城
都可以說成是自然景觀的時候,
還能僅只是將之視為對其他國家的不關心,
所搞錯的表現嗎?作為一位學者,她以她眼中所見去整體論斷,
甚至自以為地對於臺灣學生的常識「憂心」時,
她對於她口中所謂的「常識」又掌握了多少?

洪蘭教授,請問妳何時在外部世界的學者中,大談臺灣情勢?
還是妳只是關起門來作自己家中的皇帝,
卻當了其他國家的傳聲筒,為人作嫁宣傳
「妳認為,以及那校長認為其他人都應該知道的事情」?!
意思的溝通是相互的,而且意思的溝通重在訊息傳達,
而不在論斷另一方沒收到這個訊息的缺失之處。
懂得診斷卻不知怎樣治病,也是枉然。

0 意見:

 
Design by ThemeShift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 Best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