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22

[簡介] 醫師教育的簡單歷史知識。

0

最近幾個月對於波蘭台生的抨擊與批評,在近來的幾周似乎沒有太大的發展。 對於所謂不合格醫生的質疑也只多半停留在BBS上,原先新聞報導出來的消息也逐漸消失了。這邊談一下醫師教育與師資教育之間的關連,不過是用美國的發展脈絡去談,並以這篇文章做簡要的介紹。

在1850、60年代初期,那時歐陸地區的醫學教育以及水準比起美國進步得多,當時的美國十分缺乏體系完整的醫師培育管道,多半是由開業的醫師在工作之餘才進行教學,也缺乏一套完整的課程讓見習生學習醫術。所謂的培育也只是讓見習生跟在旁邊看,對於應具備的基礎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更是非常非常缺乏。

一些在歐陸地區留學的醫學留學生眼見美國本土缺乏完善的醫學教育系統,決心將歐陸地區的先進醫學技術引進,以提升美國醫學的水準。從歐陸地區所引進的臨床教學與實驗室的研究法,讓原先缺乏實際經驗、以及基礎科學知識的美國醫學,開始建立起嚴謹、有系統的課程。 隨著課程的改善,培育醫生的觀點與做法也有了相當大的轉變。當時培育醫師的機構原先是交給提供醫療服務為主的實務醫師(practitioners),在醫學研究中心進行研究的學術醫師(academic physician)主要進行醫學相關研究,而非在培養未來的醫師。1910年佛萊納報告書(Flexnar Report)的出版,使得醫學教育有了相當大的改變。

1910年所公布的佛萊納報告書是由佛萊納本人受卡內基基金會總裁Henry Pritchett之託,針對美國與加拿大的155所醫學院進行視察所撰寫下的報告書。該報告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說明現代醫學教育的原則與理論,第二部分則從入學標準、師資陣容、財務資源、實驗室與臨床設備等五方面對各醫學院進行評估。 特別的是,佛萊納報告書直接指出了怎樣的醫學教育發展標準才是被需要的,而不是建立一套醫學教育的目標讓所有的醫學院去達成。佛萊納認為醫學教育不能交給醫師,因為醫師不是「教師」。因此奠定了以學術型醫師做為醫學教育主導者的基礎。

佛萊納報告書所產生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層面:首先在醫學教育所應具備的特徵上,佛萊納指出惟有設備良好、具有學術成績優異的學生,以及以研究為醫學教育的核心。佛萊納認為以研究為導向追求學術卓越的醫學院才是醫學教育發展的最佳模式,如美國的John Hopkins大學即為醫學院的典範。

相對地,以實務而非以研究為導向的實務訓練學校即教學優異,也不被認定為是醫學教育發展該採行的模式。 因此實務訓練學校的關閉,是佛萊納報告書所帶來的第一個層面的影響。這使得美國的醫學教育管道從過去的多元轉而成為單一以學術研究為主導的方式。其次,此份報告書成功地說服大眾對於醫學教育的支持,並使大眾認同以學術研究做為醫學教育專業的發展最佳策略,提升了醫學學術研究的專業地位,並使醫學教育正式成為一門以學術醫師主導的專業。


到底波蘭醫學院培育出的醫學生,對於台灣的影響是甚麼?有些論述提出波蘭在課程上不夠嚴謹、缺乏實習制度,這樣的培訓方式是無法真正符合培育醫學生的需求的。換句話說,波蘭醫學生就是訓練不足,如果能夠透過通過國內的考試制度進行認證,才能符合我國醫師培育的標準。(嗯,許多對於波蘭醫學生的批評此處不予贅述,請自行參見反波波的貼紙,並連結到相關網誌閱讀)對於不同制度培育出的醫學生,確實在認可上有相當大的差異。

0 意見:

 
Design by ThemeShift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 Best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