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之中誰是沒有罪的,就可以拿石頭丟她。』(約翰福音 8:7)
萬人考大學的活動聲稱為了驅除「教育蟑螂」,不讓教育被財團吃夠夠,
為了讓台灣的教育恢復正常,不再是文憑主義掛帥的國家,
所以挺身而出採用這種激進的方式直接摧毀被它們定義為是「爛校系」的目標。
於是大家紛紛回應,有鼓勵有謾罵,也有陰謀論的說法,
兩個教授發表不以為然的回應:兩位都指出行動單位的正義(或是正當性)不足,
甚至是不具正當性的,是「假性正義」的作為。
以下提出一些想法,跟大家聊聊看而已。
首先必須理解萬人考大學行動聯盟本身所持的論述觀點為何,
也就是,他們如何理解現狀的問題,以及他們所定義的問題是甚麼?
如果現狀沒有問題,自然也就沒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法了。
所以這值得來看一看。這邊只把我讀到的部分做出整理,並加上我自己的理解,
想看該部落格原文的讀者請進。
萬人考大學行動聯盟認為,現今的高教政策是一種「詐騙」,
並舉44億的學貸黑洞作為例證以說明:學生若是念到不具競爭力的大學,
就如同將自己四年大學生涯付諸流水,不但付出昂貴的學費,
畢業以後還矮人一截:這顯然是一件不對的事了。而身為
喜歡搞意識形態拆牌樓搞正名轉地圖的全國中央教育行政機關的教育部,
竟放任大學浮濫,等到高教品質與資源被濫用之後,才以評鑑機制
試圖讓不合格的大學退場,是回應能力不但緩慢也不足的表現。
而且,許多學生不知道哪些是爛系所,是考進去出來準沒競爭力的碎石土壤,
不具養分只徒具形式,是學店。是這些學店欺騙學生入學,
卻甚麼也沒交給學生,只從學生這邊獲取學費圖利,是財團的惡劣的欺騙行徑。
有心向學的學生被無心認真辦學的學店給狠狠刮了一頓之後所承受的負擔,
是這個行動聯盟所要終結的。
====
這樣的論述有兩個地方值得提出疑問:
首先,關於學貸黑洞的問題,並不足以成為消滅其口中「爛系所」的理由。
學貸本身的對象並不特定設限於何種學校、亦不問公私立來判定資格是否具備,
主要乃是在學生家庭年總收入是否符合規定之中低收入戶標準
(年收入114萬以下),這邊是用當初台銀推行學貸放款時所訂的標準,
後來有沒有改我不知道。
因此今天不管你考上的是東吳元智輔大中元文化東海等校,
或是「國立真遠」等管理學院或私大。 (抱歉,這邊真的無意要戰學校,
畢竟若能念台清交成,誰會想要降尊紆貴呢?) 只要符合資格是一律可貸的。
無力還款的問題不能一概推拖到學校的身上,認為學生因為念了一個空洞的學校,
學不到東西之後出來沒競爭力→所以沒辦法還錢→形成黑洞。
而且這種論調的假設是「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資源是依學校好壞來分」
的情況下,所做出的推論。學生只要念到好學校=會有競爭力,
反之則無法與人競爭,徒呼負負。並沒有把學生本身求學態度、課業表現、
以及是否積極尋求校內外資源以利使用等細微的因素作一瞭解,
完全忽略學生主體的問題,而將過錯全推到學校身上。
相對於這種論調,其中一位教授的回應也很有趣,
其文章提出三個陳述來回應,分別是:
1.去考大學的人被假定為是成績很好的人,是體制內既得利益者。
2.去考大學的人排擠掉原本可以念到後段學校的人的受教機會,是假性社會正義。
3.只要有學生選擇任何一所學校,那所學校就有其價值存在,
真要建立退場機制就該做好評鑑,將良窳之分的資訊提供功能盡可能地完善化,
以避免經濟學當中提到市場機制存在的資訊不對稱所產生的問題。
這樣的出發點的假設也是基於以下幾個:
1.在考試制度當中被分流到比較好學校的人不樂見所謂的後段學生瓜分資源,
眼紅所致,起而誅之。
2.有意去考大學,考上卻又擺明放棄不念的人的行為,充其量只是排擠他人入學機會,
不是社會正義的體現。
3.假定所有考大學的人都是理性自利的,會就既有的資訊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決定。
學生對於某一校系的選擇也許不能說明完全是其心之所向,
但至少可以說明他願意接受志願卡上所有可能的結果之一。
這其中我對第一點是比較質疑啦,基本上在還沒有確定這些人的來源之前,
很難說是某一特定階級對後段學校的攻擊行為。而且事實擺在眼前的是,
分流到好學校的學生資源也尚稱適足,學校也獲得教育部各種計畫的補助
(五年五百億、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等補助款項),
這樣有價值的學校,學生必然會選擇,那麼也就不產生衝突了。
因為對於近所謂好學校的學生而言,參與考試來淘汰爛校系,
與充分利用本校資源以提升自我成就相較之下,
我相信『理性自利』的學生們會選擇後者。這也是該名教授所言的,
學生選擇所彰顯出的學校的價值。
關於第二點,所謂社會正義的概念,應該怎樣加以定義呢?
在研究所考試入學階段當中考上不去念,而遲至備取結束後方放棄的情形,
也是存在的。這樣的人我們能稱他排擠其他人的受教機會吧?!
這位教授說受到高度補貼的人還去覺得這些「爛大學」礙眼,
而欲除之而後快的說法,仍然是建立在第一個假設之上。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不過若是回到「人是理性自利」的命題上,
又有多少「受到大量補貼」的既得利益者會花費心力玩這一場「遊戲」呢?
第三點當然我想也是基於理性自利的觀點出發,而著重於明確資訊的提供
與廣佈,以盡量避免掉品質不好的學校所造成的影響。所以就根本概念而言,
其實這位教授與萬人考大學的hero1999在想法上並無不同。只是一個交給制度內的
市場機制,並力求健全資訊提供;另一位則是走極端扼殺手法,
下猛藥對「評鑑不合格」的績效不佳學校進行撻伐。
但是有趣的是,萬人考大學所選擇的對象是依據系所評鑑所得的結果,
針對說謊的大學進行攻擊。以保護學生不受騙;
教授說做到將評鑑結果不佳的學校的訊息揭露,不讓學生有因訊息不足而錯誤選擇,
復加以大學數量夠多,市場機制自然會運作,開始淘汰不良學校。
我個人會覺得,若是評鑑結果在萬人考大學與教授的論點當中,
其可信度是可以被確立的話,那麼依據可信的資料去報考不好的大學,
將缺點以此種行動的方式流佈給大眾知道,不也做到了教授所謂的「揭露訊息」?
那麼,現狀高等教育市場十分飽和、大學的數量也夠多的情況下,
萬人考大學的小組不正是做為揭露訊息行動的「催化劑」而已?
《其之一》
0 意見:
張貼留言